警惕泡泡玛特们的盲盒营销
见微评论
最近一年,随着“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的上市,盲盒消费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认可,同时52TOYS、TOPTOY等多家潮玩品牌也顺势借助盲盒经济快速崛起,给潮玩领域掀起了一波投资狂潮。
盲盒风潮下,也吸引着无数消费者持续投入。购买的盒子上不设标注,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中了什么,盲盒的不确定性“击中”了消费者猎奇的心态,通过消费者复购行为刺激消费。
2019年8月,天猫国际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每年有20万消费者全年在盲盒上的花费超过2万元,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要耗资百万来购买盲盒。
但与此同时,随着盲盒经济兴起,竞争者增多,盲盒市场商家过度营销、涉嫌虚假宣传、产品假冒伪劣、售后难保障等行业乱象也开始显现,关于“盲盒产品质量、过度营销”等问题也频频引发网友讨论冲上网络热搜。
1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针对盲盒市场发布消费提示,经营者销售盲盒当规范、消费者购买盲盒勿盲目。
疯狂的盲盒潮背后,到底有何秘密? 被各大消费品牌巨头关注的盲盒营销,是新营销玩法还是噱头?盲盒市场潮水褪去,留给商家和消费者怎样的新思考?
01
新鲜刺激的盲盒
盲盒最早起源于日本福袋,当时百货公司会在新年期间销售“福袋”,通常作为商品尾货处理的促销方式。
20世纪80年代,日本模型市场吸纳了“福袋”的营销思路,出现了“扭蛋机”, 用于销售动漫IP手办、玩具模型、饰品挂件等。
9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了“集卡式营销”,可以看做是“盲盒”营销在本土的早期应用。如最典型的小浣熊、小当家等干脆面的水浒英雄卡牌。
后来,盲盒在模玩手办的销售中使用的越来越频繁,国内的“盲盒”逐渐风靡。从2019年开始,“炒盲盒”成为了如火如荼的潮流。
“每一次开盲盒都是仪式感满满,抽到自己想要的盲盒,那种心情真的赞爆了。”对于诗瑜来说,买盲盒收集盲盒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她甚至给盲盒设计了一个“家”。 像诗瑜这样迷上泡泡马特盲盒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各品牌甚至是线下商超都“蹭”起了盲盒的热度。近段时间各大商场的岁末消费狂欢季默契十足地选择盲盒IP作为主题
- 标签:李白诗
- 编辑:张莤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