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中,有许多经典的美术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蒙娜丽莎》背后的故事了。
传说画家达·芬奇为了完成这幅画作,花费了四年的时间,但他最后却没有完成,因为他觉得自己无法捕捉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此外,还有《星空》的故事,这是荷兰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他在创作这幅画时曾经遭遇了心理上的困扰和痛苦。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如《天鹅湖》、《红楼梦》等著名的音乐和美术作品,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欣赏。
《绘画中的西方音乐史》:艺术互通所产生的独特趣味
前段时间翻看了一本《贝叶挂毯里的诺曼征服》,我突然意识到讲记录故事是人类的本能。而当人们用绘画、文字的方式记录当时的事件之时,记录的事件之外还能获得许多东西,比如当时的手工工艺、艺术类别、文学风格等。
这本《绘画中的西方音乐史》就像是《贝叶挂毯》的另一面,书中介绍了许多画作,这些画作的主角可能并不是“音乐”,但是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里都可以窥见不同时间段的艺术风格,人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些画作的风格和当时音乐的风格会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正如书的前言所说,各个艺术门类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就像修辞手法中的“通感”一样,当人们将音乐和美术联系在一起看的时候,就会对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
或许是因为现在的科技相比于千年之前太过于发达,我们有时候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感觉现在的一切都比当时的要强,就连艺术也不例外。当时的人或许只会花花壁画什么的。其实不然,以前的人或许在某些方面就掌握了非常高超的技巧。
就比如公元前530年和公元前460年的两个古希腊黑绘与红绘陶罐,他们就展现出了当时惊人的艺术水平。而在两幅作品之中,陶罐上的分别是太阳神阿波罗和一个青年,但他们手上都拿着当时古希腊非常受欢迎的拨弦乐器——里拉琴。正如当时的古希腊人认为里拉琴的琴弦回荡着天界的和谐,象征着端庄优美的形象。

到了中世纪时期,许多的绘画作品中加入了宗教元素。就比如这张描绘奏乐天使的玻璃片上,可以看到这个天使正在演奏管风琴,再配上管风琴庄严的声音,整个画面就显得敬虔了起来。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众所周知当时的艺术加入了大量“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却又是以宗教创作为主体。所以当时的宗教画作更加突出了“耶稣”、“圣母玛丽亚”的“人性”而削弱“神性”,但是在音乐风格上又出现了一些风格迥异的作品,或许也和当时的这种“神人割裂”有关。

整体来说,这本《绘画中的西方音乐史》读起来有一种“有趣的艺术课”的感觉,从各种各样的著名绘画作品中,你可以品出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非常适合想要了解绘画以及音乐史的小伙伴。
或许你本来就知道艺术是互通的,或者这个世界的本质也是如此互通的,但当你真的用一本书来介绍这种互通的时候,真的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