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节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2、上元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3、清明节
清明,节气,清明节的简称,原为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五个节气,后来兼并了寒食的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见《荀子·解蔽》:"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4、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5、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
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8、冬至节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寒食节(农历冬至后的105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等。
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春节必不可少的十大传统习俗,你家还保留了哪些呢春节又叫年节,是我国民间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外的游子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与亲人团聚。春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岁月的变迁,留下了很多传统习俗。但是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有很多习俗都已经简化或者遗失。今天就来说说春节十大传统习俗,你家还保留了哪些呢?

一.扫尘除旧
大多数地方的传统是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进行扫尘,但是我们老家的习俗是只要过了大寒节都可以。家里的坑坑洼洼都可以动工了,里里外外的角落都要收拾干净。一般都要花上大半天的功夫才能清扫完,寓意把一年的晦气和不如意都清扫干净,来年是个如意年。

二.办年货,买新衣
我们老家的习俗,每个镇都有约定俗成的固定赶集日。有的地方是一四七,有的是二五八,有的是三六九。我们镇上是一四七,就是每逢农历尾数是一四七的日子,小摊贩们都会去集市摆摊,而大家也都在这几天去赶集,我们称之为“逢场”。每年腊月的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都是一年中最忙,人最多的时候。大家都会选择在这几天置办年货,街上人流涌动,摩肩接踵。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去赶场,虽然天不亮就要起床,还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但是可以去买衣服,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要到零钱去买零食和玩具,这样过年的时候才能在同伴面前有面子。
三.贴春联,挂灯笼
把屋子打扫干净了,就开始装扮了。春联贴上,大红的灯笼也挂上,过年的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有时候买的春联是金色,上面的金粉可以蹭下来涂在脸上,假装给自己画了个美美的妆,小朋友之间也会攀比谁家的春联最好看,最洋气。

四.做豆腐,蒸醪糟,炸馓子
除夕的前一天,街坊四邻都开始纷纷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了。家家户户开始做豆腐,我们也叫“打豆腐”。用自家种植的黄豆泡发,磨成豆浆,加上少量石膏粉兑水,最后变成豆腐。这时候可以来一碗原始的豆花,加一勺白糖压过豆腥味,回味无穷。
另外一个需要准备的就是醪糟,蒸一大锅包谷饭,然后加上酒曲发酵,最后变成软糯可口的醪糟。可以煮醪糟汤圆,也可以单吃。熬好的醪糟汤可以保存两到三天,吃完零食口干舌燥再来一碗冷汤,简直比任何饮料都可口。
最后就是炸馓子了,我们又称“下炸”。除了馓子之外,还会炸油豆腐,炸丸子,炸酥肉排骨等等。而且馓子的工序复杂,配料多,发面慢,还需要几个人配合默契,有时候一家人要忙到深夜。
五.敬老
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纷纷架上大锅煮上猪头猪尾巴,煮好之后就要开始敬老。把煮好的猪头猪尾巴放在家神牌位下面,每一扇门都要上香烧纸钱,还有灶神和土地神都要上香烧纸钱,然后放一串长长的鞭炮。

敬完老之后会把猪头猪尾端回来处理,把猪头上面的骨头全部拆下来,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喜欢站在旁边看爸爸整理猪头,这样最好的核桃肉就可以给我吃了。然后会取一颗猪牙齿洗干净穿起来给小孩带上,祈求平安健康。
六.团年饭
饭桌上一定少不了鱼,寓意年年有余。吃团年饭之前也要“敬老”,摆好一大桌子丰盛的饭菜和碗筷,准备好酒水。然后上香烧纸钱,请各路神仙和亡故的亲人们一起来吃团年饭。敬老之后就可以上桌开吃啦。

吃完饭之后要给家里养的狗装一点米饭,豆腐以及肉,狗先吃哪一样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哪一样会涨价。还会給自家的果树用斧子砍一个口子,把饭菜倒在上面。祈求新的一年开花结果,不被虫蚁鸟类破坏。
七.上坟
吃完团年饭,稍作休整之后,就开始进行下一项--上坟。带上买的纸钱冥币,香以及鞭炮,去给亡故的亲人拜年并祈求亲人保佑新的一年平安健康,财源滚滚。往往要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一大家子全出动。
八.压岁钱
上坟回来一般都快天黑了,吃完晚饭后就到了小孩子最期待的压岁钱环节了。这个环节花样比较多,一般是把各个币值的纸币摆在一边,晚辈们纷纷表演才艺,不拘泥于各种形式,只要你能让长辈开心,就可以去领压岁钱,主要是图长辈的开心。

九.守岁
之后就可以准备守岁了。大人围在火炉旁嗑着瓜子吃着零食,聊着这一年的点滴生活。坐不住的小孩子都会选择去看春晚,耍手机。

奶奶说“三十是晚上的火,十五是晚上的灯”。每年的除夕夜,平时节俭惯了的奶奶也会叮嘱火要烧得旺一些,把一年的晦气和不愉快通通都烧掉。到了快11点半左右,从街头开始,挨家挨户地放烟火,一时间几百米的街道都被天空中盛开的烟花照亮,噼里啪啦得会持续一个多小时。伴随着鞭炮声,烟花炸裂声,还有电视里零点的钟声,新的一年从喧闹中悄然而至。
十.拜年
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在天刚亮的时候开门放鞭炮,然后给亡故的亲人,灶神,土地神上香烧纸。然后就开始忙活做汤圆了,会在汤圆馅里面放几枚铜钱,图个吉祥如意。古人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年初一绝对不能赖床,一大清早就会被大人叫起来,不然这一年都要赖床。吃完汤圆之后,就可以走亲戚拜年啦。

总结:其实随着年龄越大,感觉年味已经没有小时候那么浓了。或许是身上已经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对过年的期待也没有那么强烈了。匆匆忙忙地归来,又匆匆忙忙地离家。而那些老一辈的传统习俗,年轻人也不愿意去学,过年的规矩形式也越来越简化了。而你们对于春节的回忆是什么样子的呢。